大家|纪念王尊三同志诞辰130周年
大家|纪念王尊三同志诞辰130周年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中国艺术报》2022年12月21日第3版版面图
继承发扬前辈优良传统推动曲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纪念王尊三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举办
王尊三(1892-1968)
王尊三:著名西河大鼓创作表演艺术家、曲艺活动家,河北省唐县人,曾任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曲艺研究会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王尊三同志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创作表演了一大批优秀的西河大鼓等鼓曲作品,1988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王尊三曲艺选》,收录他的《晋察冀的小姑娘》《田瑞莲借米》《武松扮媳妇》等部分代表性作品和文章。
1988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王尊三曲艺选》
12月14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河北省文联共同主办,河北省曲协、唐县县委宣传部协办的纪念王尊三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文艺云平台通过线上方式举办。座谈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和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精神,深切缅怀王尊三同志等老一辈曲艺家为开创和发展新中国曲艺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团结引导广大新时代曲艺工作者继承发扬曲艺界优良传统、弘扬时代新风正气,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推动新时代曲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谢力,中国曲协主席姜昆,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杨发航,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主任项云,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史建伟与来自京冀两地的曲艺家代表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杨发航主持。
会上,姜昆、史建伟、周喜俊、许雪松、赵连甲、崔琦、杨菲、张怡等先后发言,表达了对王尊三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大家表示,广大曲艺工作者要继续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学习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曲艺的坚守,学习他多才多艺能演能弹能说能写的成长经验,学习他脚踏实地、情真意切、让作品人物说话的创作理念,学习他为了党的文艺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尚情操,扎扎实实深入到生活中,以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奉献人民。
座谈会期间,还播放了由河北省保定市曲协副主席郭祥彬演唱、王尊三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西河大鼓《晋察冀小姑娘》和由北京市曲艺团北京琴书演员王树才演唱的、王尊三改编、关学曾装腔的北京琴书《王贵与李香香》片段。
1953年9月,中国曲艺研究会成立合影
座谈会专家发言摘要
自觉履行新时代新征程 曲艺工作者的使命任务
姜 昆
中国曲协主席
王尊三同志是从旧社会的一名流浪艺人逐步成长为党的文艺战士和新中国曲协工作的领导者的,他亲身经历了革命战争的风雨洗礼,亲眼看到了新旧两个社会的沧桑巨变,亲身感受了旧社会曲艺艺人翻身成为新中国曲艺工作者、旧社会曲艺艺术成为人民文艺登上大雅之堂的光荣和自豪,内心充满对党和国家的无比感激。他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曲艺。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他和同事在简陋的条件下为创建新中国曲协组织付出艰苦努力,为新中国曲艺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他的人格风范,非常值得我们敬仰、尊重;他的献身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弘扬。曲艺事业是一代代曲艺人接力探索、接续发展的事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推进曲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使命任务,就要向以王尊三同志为代表的曲艺界前辈艺术家们学习,继承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优良传统,沿着他们披荆斩棘开辟的道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王尊三同志把曲艺当“武器”,自觉用曲艺为时代说唱的历史主动精神。王尊三同志是一位西河大鼓演员,他的一生都在把曲艺当武器,“使曲艺艺术真正发挥鼓舞士气、提高劳动热情的作用”。从青年时期开始,王尊三同志就走江湖卖艺。近20年的流浪江湖的卖艺生活,锤炼了他淳朴的爱国意识,使他自然产生了为时代说唱的社会责任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山西大同说书的他,一听说冀中家乡来了八路军,立即卷起铺盖,背着大鼓、三弦,辗转500里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他用西河大鼓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为抗日战争服务,不但表演而且创作改编新鼓词,歌颂共产党和八路军,歌颂抗日根据地的新人新事,揭露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的罪恶,鼓舞抗日根据地军民同心同德和敌人作斗争,受到广泛欢迎。1938年,他编演的新鼓词《保卫大武汉》威武生动、反响热烈,为他赢得了“大武汉”的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更大的热情创作改编鼓曲作品,热情讴歌新社会的新人新事,揭露批判旧思想旧习惯。他创作的《两情愿》《一对明星》等鼓曲作品,歌颂了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而开展的斗争,发挥了曲艺在建设新生活、倡导新风尚方面的独特作用。
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王尊三同志始终坚持曲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说唱的为民情怀。王尊三同志出身农民家庭,对社会底层群众充满情感。走江湖卖艺时,他就特别注意说唱那些让自己说起来“解气”、让底层群众听起来“对劲”的农民英雄故事和杨家将故事,以此表达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以更大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深入群众、深入敌后,创作和演出大量新鼓词。由于他熟悉群众,特别是熟悉农村群众的生活、语言和感情,他创作的《晋察冀小姑娘》 《英雄儿女王桂香》等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斗争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斗争意志,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担任曲协工作的领导职务后,社会活动增多,但他还是挤时间继续致力于曲艺创作、改编和整理工作。在1949年至1968年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陆续创作、改编、整理了200多万字的曲艺作品,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我们要学习王尊三同志坚持推陈出新,说新、唱新、编新,勇于推动曲艺艺术改革的创新精神。王尊三同志虽然是从旧社会走来的曲艺家,但是他一点也不守旧、泥古,而是勇于推进曲艺改革创新。针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曲艺创作力量薄弱、曲艺优秀作品不足,王尊三同志积极推进曲艺改革,把整理曲艺遗产、创作新曲艺作品作为曲艺改革工作的主要环节,身体力行,亲自创作新作品,整理传统作品和改编其他艺术门类作品。在创作新作品的同时,一方面,他积极整理大量传统曲艺作品,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们继续为社会主义服务,使许多民间口头流传的传统作品相继被整理出版。比如《穆桂英指路》《美猴王》《游西湖》《认亲戚》等作品,经过他的整理加工,被赋予新的意义。另一方面,他还注重向姊妹艺术学习,把改编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作为发展新曲艺的重要手段,先后将歌剧《白毛女》、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小说《小二黑结婚》《新儿女英雄传》等改编为曲艺作品。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说新、唱新、编新成为了曲艺界的共识,为新中国曲艺艺术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王尊三同志兢兢业业工作,为曲艺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风范。王尊三同志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曲艺家,还是一位曲艺活动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王尊三同志就在晋察冀边区参加改造民间艺术和团结、教育民间艺人的工作。1949年以来,王尊三同志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曲艺研究会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致力于新中国曲艺事业的开拓和耕耘,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信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社会上某些人轻视曲艺的态度,他表示,“曲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们应该重视,没有任何理由把它看成是低级的东西”,并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推动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曲艺研究会。在中国曲艺研究会成立初期,既缺少驻会干部又缺少办公用房的困境下,他到处奔走呼吁。1957年5月,他在病中向有关部门郑重提出关心支持曲艺发展的“四点要求”,即要求举办全国性曲艺汇演、召开全国曲艺工作会议和曲目整理会议、开办曲艺学校、提出鼓励艺人带徒弟的具体办法,希望全国人大增设曲艺界代表等。王尊三同志还十分重视职工曲艺队伍建设,鼓励他们“虽然在技术上不够十分熟练,但是他们感情充沛,敢于创造,肯向前辈学习,有很好的发展条件,无疑是我们曲艺中一批新的力量”,充分体现了他对业余曲艺工作者的关心和爱护。
曲艺界像王尊三同志这样的老艺术家灿若星辰,他们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国家的曲艺事业,在曲艺发展史上谱写了一部部动人篇章,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向王尊三同志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继承发扬好曲艺界优良传统,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铸就新时代文艺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为赞颂新时代作出河北曲艺人应有的贡献
史建伟
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王尊三,原名王九如,1910年拜房英奎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后取艺名王金才。他心灵手巧、机敏好学,出师后很快在西河大鼓的同行中声名鹊起,在唐县一带成为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唱艺人。回顾他战斗的一生,觉得有三点值得我们后辈尊敬和效仿。
一、他始终以旺盛的精力、充沛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以曲艺艺术作武器,编写演唱新节目来歌唱抗日根据地的新人新事,揭露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的丑恶行径。由于他的作品政治热情高涨,人物语言独具地方特色,因而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西河大鼓《保卫大武汉》,写得气势悲壮,演出后在群众中引起轰动,大家便不约而同地给他起了个绰号“大武汉”,可见他的演唱感人至深。
二、从曲艺艺人成长为立志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的文艺战士,这个身份的转换既是王尊三个人追求光明、进步的巨大收获,更是党的文艺思想教育的巨大成就。尤其是1942年5月,他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很快深入敌后,连续创作和演出了《晋察冀小姑娘》《亲骨肉》等十余篇新鼓词,表达了对党和抗日军民的赞颂,以及对日本侵略者、汉奸卖国贼的血泪控诉。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黑夜到敌人炮楼附近的村庄、山沟去说唱新书,以沉着镇定无私无畏的勇敢精神,把自己的生命和艺术奉献给党和人民,因此被人称作“边区民间艺人的一面旗帜”,并多次得到边区政府的表彰奖励。1949年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被大家誉为“华北民间艺人的代表”和“说书的能手”。
三、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49年7月,王尊三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新成立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主任等。在繁忙的公务和社会活动之余,他仍然挤出时间来进行曲艺创作,先后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对发展社会主义曲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王尊三不但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曲艺家,更是我国新曲艺的先驱,他用卓越的德行操守、艺术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我们向王尊三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对党的无比忠心和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责任之心,缅怀先行者,激励后来人。王尊三同志的德行操守、艺术成就,必将在新时代里闪烁出更加绚丽的色彩和光芒,鼓舞并激励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发挥曲艺文学的力量
周喜俊
石家庄市文联名誉主席、一级编剧
我读过王尊三先生的部分作品,比如《晋察冀的小姑娘》《亲骨肉》《新儿女英雄传》等,不管是抗日战争题材,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都被其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坚定的人民立场所感染。这种饱含激情的作品是凭空想象不出来的,而是在火热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和这位前辈虽然没有见过面,但通过读他的作品,我对曲艺文学的力量有了新的感悟。在我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始终如一坚持深入生活,坚定不移走为人民创作的道路,得益于这些前辈们的言传身教。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创作的新故事《辣椒嫂》《王大柱二会白面团儿》先后在《曲艺》杂志发表,样刊寄到我们村,成了全村有文化的人争相传阅的读物;2004年,我根据在《曲艺》杂志发表的《韩呆呆的婚事》《神秘的半仙》《辣椒嫂后传》等一批新故事创作的长篇电视剧《当家的女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各省卫视连续热播多年,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深入生活创作出的作品,才能与读者和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作家没有“除恶”的权力,却有“扬善”的能力,通过作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让读者和观众在愉悦之中得到精神引领,是每个有责任感的作家、艺术家应坚守的道德底线,这也是我从王尊三先生的作品中得到的启迪。
传承发扬好老一辈的革命精神
许雪松
河北省唐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作为王尊三家乡人的代表参加今天的座谈会,首先要感谢有关组织单位的邀请。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位于北京西南200公里的山区,面积1417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点。唐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丰富,1939年3月至1941年8月,晋察冀司令部就设在唐县军城镇和家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长期战斗并最后牺牲在唐县,位于县城北侧的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唐县的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千年古县”和中国“唐尧文化之乡”。唐县的文艺界名人也很多,著名歌唱家王昆、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等都是唐县人,包括王尊三在内的唐县文化名人是唐县的骄傲和荣耀,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更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尊三这个名字,已经成为文艺界特别是曲艺界的一个重要标识和符号,更是唐县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他的革命精神和艺术修养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曲艺人的一面旗帜
赵连甲
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演员
1950年,我随父在天津从艺时,当地文化局和总工会为提高曲艺艺人的文化和思想觉悟,成立了夜校。我在课间记住了教师讲的三句话和一个人的名字,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就是王尊三。1953年,王尊三当选为中国曲艺研究会主席。1954年,我调京工作,因为怕打扰尊三老人工作,就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但我专访了西河大鼓名家马增芬,尊三老创作、改编、整理的作品她演唱得最多,她说凡是经尊三老出手的唱词,最强调艺术要给人以美感。诗人王亚平听了尊三老整理的传统曲目《游西湖》时连连称道:真美真美,这段西河大鼓书我想改一个字,改称西河大鼓诗。蔡连贵也曾说过,尊三老整理过他父亲蔡宝兴的《武松扮媳妇》和他自己的口述本《美猴王》,被文化部门评定为“曲艺文学范本”。
1988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王尊三曲艺选》,开卷首篇插页是著作者肖像,看着老人家端庄的衣着和慈祥的笑容,让人泪水频频涌出。应该说,尊三老在抗战中创作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大战平型关》《保卫大武汉》《持久战》。书序中提到“手稿和石印本没能保存下来”,我不想说句遗憾,就了却自己的心愿。从得到这部书开始我就想,写“持久战”,表现这样重大题材的鼓词怎么写?原版本全没了,不行,我得找人摸清楚尊三老是怎么写的。于是,我先找西河大鼓名家李国春,他让我把要了解的问题写好,他请唐县的老同志解说。那些熟知尊三老的同志们给了详尽的记述——当时,县委宣传部将边区政府转来的毛主席《论持久战》给王尊三送来,尊三老晚上读毛主席论著,白天和群众交谈,了解大家对战争局势的看法,大伙知道王老师要编大鼓书了,就有什么说什么,没几天鼓词就写出来了,故事里有仨人,一人一个看法,一人一个脾气,一人一个说法,说又说不到一块儿,就争起来了,别看争呀吵呀闹呀,可一切都没离开打仗的事,这仗该怎么打?就按照毛主席《论持久战》的战略战术打呀。这样作品就诞生了。今天,我们纪念先辈、学习先辈,要永远以王尊三先辈为榜样,创作出新的曲艺精品,在党的新的百年征程中赢得更大光荣。
像前辈那样讲好中国故事
崔 琦
北京曲协名誉副主席
对于王尊三前辈,以前只是在刊物上读过他的作品,对他的艺术经历不甚了解,直到1988年《王尊三曲艺选》出版,罗扬同志不仅题写了书名,还撰写了十分详尽的序,才对王尊三同志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参加这次座谈会,我把书中的作品重温了一遍,比三十四年前初读时有了更多感悟。如在谈到曲艺创作体会和编写技巧时,王尊三说:语言要生动活泼,不要刀砍斧削;要多说故事,少讲理论;要让书里人多说,说书人少说;语言要细腻、生动、活泼,要多用群众语汇,皮儿要薄……这些创作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以《两情愿》为例,“小姑子的脾气比锥子还要尖”“是不是狗吃了头没了明天”“要到媳妇买到的马,任人骑来任人打” ……这样生动、口语化的句子,在王尊三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由于王尊三从小拜师,掌握了说大书的技能,故发挥语言技巧和善于编故事成了他创作上的优势。如《三人合伙》,说的是同村的老张、老李和老刘,他们分别各有一头牛、一头驴和一张耧,原先各干各的,仨人都别扭,后来三人合作、齐心协力,牛、驴、耧物尽其用,作者巧妙地把三人的姓氏和三种生产工具交织叙述,语言风趣俏皮,活脱一段“绕口令”,“人驴牛耧成一手,从此谁也不发愁”,不仅唱出了团结的重要性,还增强了节目的欣赏情趣。
又一次拜读《王尊三曲艺选》,对这位从未谋面的老曲艺家更加充满敬重。我们曲艺人应静下心来向前辈学习,站稳立场、把握方向,观察生活、提高技巧,少喊口号、编好故事,在成长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不负韶华,努力写好、讲好、唱好最美、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说唱最动听的新时代好声音
杨 菲
北京曲艺团一级演员
以王尊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曲艺家虽然没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却以手中的笔和三弦、大鼓为武器,为我们树立了非常值得学习的榜样。王尊三在旧社会里说书卖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也极其艰难,他的母亲和亲友们多次劝阻反对,但王尊三没有动摇,他认为,说好书唱好戏,老百姓喜欢,没有什么不光彩。王尊三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感国家动乱、民族危难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自发地把说书当作一种宣传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来使用。他的书词爱憎分明,既对党和人民进行深情赞颂,又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进行血泪控诉,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战斗意志。
向王尊三学习是我们这一代曲艺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学习他对曲艺艺术执着的热爱和坚守,学习他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大家风范,学习他勤学苦练博采众长的可贵精神,学习他多才多艺能演能弹能说能写的精湛技艺,学习他从不让口号说话的创作理念。参加今天的座谈会,让我们隔着时空与一位饱经沧桑、对曲艺事业痴心不改的老人进行着精神交流,王尊三一生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再一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崇高精神必将激励着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要像王尊三老前辈一样,为了党的文艺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民创作、为祖国放歌,说唱最动听的新时代好声音。
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曲艺学科建设
张 怡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主任
回顾先生的一生,给曲艺教育工作者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1957年,先生在《曲艺》杂志上发表“四点要求”一文,其中一项就是开办曲艺学校。先生是先贤,早就认识到培养曲艺人才是发展曲艺的长远之计。
先生一生把说书当作一种战斗武器,是把旧曲艺革新成新曲艺的先行者,创作了众多现当代题材的社会主义新曲艺作品,他的大量作品都体现出“每一个时代的美都应当是为这个时代而产生的这一特点”。先生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们,要将曲艺这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中去。培养曲艺人才一定要重视曲艺创作,创作本身就体现着文化自信。在高职曲艺教育和本科、研究生曲艺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在各学科的师资配比中,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展多种形式落实曲艺创作课程的教育教学。
先生的一生不仅对新曲艺创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他对于传统曲艺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所作出的成绩同样卓越。他说,“传统曲艺大都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我们没有理由轻视他、抛弃他,但一定要分清哪些是民族性的精华,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好好地加以扬弃,即使是基础很好的传统曲艺作品,也要认真整理加工、提高,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作为创造新曲艺的借鉴。”先生这番严谨的关于致学态度的教导,在今天的曲艺课堂上仍然需要曲艺教师不断温习、认真领悟。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凯时尊龙登录入口的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凯时尊龙登录入口的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