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从战地记者到红色报人
林放:从战地记者到红色报人
扫码阅读手机版
7月8日晚,微信群中传出河北日报原总编辑林放同志因病逝世的消息。我不相信一向乐观无大病的林放前辈走了。春节打电话问候,他还说身体不错,我说疫情过后去看他。消息确认,我不禁悲从心生,泪流满面。林放是我尊敬的红色老报人、老领导,是慈祥的师长、推心置腹的忘年交。闭目沉思,林放前辈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他的业绩随着思绪浮现在脑海。
2017年,林放讲述当年战场上的经历。 燕赵都市报供图
林放1925年6月出生于河北辛集,是一位由战地记者成长起来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从太行山一路走来,锤炼了坚强的党性观念,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他先后任职于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冀中导报、河北日报等单位,并曾担任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记协主席等职。他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撰写了许多有影响的新闻、通讯和理论文章,在河北新闻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任河北日报总编辑期间,敢于承担职责,拨乱反正,及时组织典型报道,受到中宣部表彰。他任河北省记协领导期间,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提倡“铸文先铸魂”,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德、识、才、学兼备,通过组织全省好新闻评选等多种形式,推动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使河北新闻队伍在政治、业务、纪律、作风等方面得以不断提升壮大。
我在悲痛中记起了与林放前辈交往的一些经历。
第一次见到林放是1973年,那时他担任河北日报总编辑。我持河北大学的介绍信到河北日报参加实践。他说采访要深入边远农村、矿井等处,很艰苦。我说自己在农村长大不怕苦。他问我过去给报纸写过稿吗?我说上大学时,曾深入天津航道局和邢台煤矿与当地通讯员合写过稿。参加实践后,再见面时,他总是会问我最近的情况和要求。我曾到开滦煤矿深入马家沟矿采访,写了多篇新闻,并与工商部记者合作在人民日报刊发《马家沟矿翻一番》通讯。他称赞我多次下矿井,不怕苦,为写通讯连续作战的精神,还说我反应快适合做记者。实践快要结束时,他问我想做记者吗?我说喜欢记者工作。他说可以与学校协商调我进报社。后因一些原因此事搁浅,但是,知遇之恩,常记心间。
我在报社实践一年,较好地掌握了各种新闻题材的写作。河北大学新闻专业建立后,我又调到了新闻学专业,学习、教学、研究新闻学。林放性格开朗热情,平易近人。我虽是晚辈,与他交往却不拘束,曾多次长谈,还对他进行过专访,成了推心置腹的忘年交。林放前辈长期关注我,鼓励我,是我人生的贵人。
做战地记者时的林放。 燕赵都市报供图
河北大学新闻专业的建立,也曾得到林放等老前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也多次请林老来学校讲学,参与学科评估指导。我清楚地记得1998年5月28日,林放来我系讲学。他讲了《铸文要先铸魂》和《基层是记者成才的沃土》。
在《铸文要先铸魂》讲座中,林放从自己的经历说起:“1945年,我和其他5位同学由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分配到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报社领导就如何当好党和人民的记者,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他说,新闻工作的四大要素,德识才学,德是第一要素。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有了高尚的品德,追求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就会高大,其才能就会发展得更快。”在从事记者工作的岁月里,每逢深入基层采访,他都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履行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神圣职责。
“胸无半点尘,笔有千钧力。”1946年秋,林放带队到邢台县采访。邢台西部山区盛产板栗,正值深秋,果熟壳裂,风吹树摇,颗颗落地。但林放他们并没有捡拾一颗栗子吃,受到当地农民的称赞。林放说:“那时候,即使记者独自一人到基层活动也决不放纵,而是比在别人面前更知道什么叫作羞耻。觉得如果自己丧失了人格,声名狼藉,走到哪里也不受欢迎,那还怎能从事新闻工作呢?!”他认为,如果把自己的利害得失作为工作的支点,甚至以文谋私,偏离正确导向是危险的。他强调不要忽视政治理论学习,重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勿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他说:“新闻工作者应是人品和文品统一论者,即文格如人格,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他还以优秀新闻工作者王喜民、储瑞耕为例,说自己十分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他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在思想上、感情上、心灵上同人民群众产生共鸣,要自觉地学习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塑造自己的人格。“凡是在心灵上同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写出蕴含着对人民的深厚情谊,打动人,激励人的力作。”
1947年,他曾用7个月的时间,在国民党军队盘踞的石家庄以东边缘区采访。“我在各阶层各方面人士中广交深交朋友……我觉得结交的朋友越多,新闻源越丰富,记者越活。”1947年10月,晋察冀日报编辑部约他写一篇通讯,揭露国民党的罪行,反映当地群众的呼声,以迎接石家庄解放。他在这些朋友们的支持帮助下,很快写成通讯《匪三军盘踞下的石东》,先后刊登在《晋察冀日报》《新石门日报》。“我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体会到,人品构成人的灵魂,也构成文章的灵魂。学问是文章的内涵,文章是学问的外化,文品是人品的升华,是人的气质的表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重视塑造自己的人格,‘铸文先铸魂’,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几十年来,林放坚定而执着地践行着这个准则,从而赢得了众多业界人士的信服与尊重。
在《基层是记者成才的沃土》讲座中,林放说:“每位新闻工作者的作为大与小,同他们深入生活的深与浅是紧密相关的。采访的深度,决定写作的厚度。”“新闻界的有识之士,都是把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看作是记者生命的脐带。他们认识到,若离开基层,离开生活,新闻作品就失去了生命。”他说:“我年轻时,在人民日报、冀中导报、河北日报当了八年记者,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工厂采访写作,很少有休息的机会……妻子说,你工作起来,就像着了魔似的,吃饭、走路甚至做梦都在琢磨稿子,而对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却顾不上照料安排。到了晚年,妻子提起当年人们编的顺口溜:‘有女不嫁记者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了家,稿子写到大天亮。’她打趣地讲,当年如果知道当记者那么清苦,我也是不嫁给你的。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记者精神状态,大都如此。有人评价我们的工作说,你们在当记者的生涯中所取得的成就,是用牺牲青春的幸福作代价的。”
林放认为在“信息爆炸时代”,不愿搞调查研究,浮在上面,拿现成材料抄抄改改写报道,又不认真核实,难免失之偏颇。他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的好新闻,好像险山上的奇花异草,没有革命的激情,不受攀援之苦是采摘不到的。舒舒服服,省心,不费力,是写不出真实的好新闻的。捕捉真实的新闻,首先要靠两条腿跑路搞调查研究,‘脚板底下出新闻’。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决不能靠耳闻写报道。要多问,多方请教,印证或修正自己观察得出的印象。要多思,对于自己的观察、别人的介绍,都需要去伪存真,抓住事物的本质。”“只有深入到现场的记者,受到事件的感染,产生了激情,才能做到写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叙事身临其境,写人呼之欲出。”他认为好新闻在现场,在苦脏累险的前沿。只有深入到生活的前沿,做艰苦的调查研究,沙里淘金,见璞识玉,才有真知灼见。
林放前辈的讲座使我们新闻系师生的心灵受到洗礼,终身受益。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成为河北日报记者的林放,随着报社进城了。工作环境有了变化,报道内容也更加丰富,对于城市题材、工业题材的陌生感,促使他更加努力学习,加紧工作。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他不仅写出了农民兄弟自发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发展生产的新闻报道,也写出了工人师傅积极发明创造,为国家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争当主人翁的感人事迹。半个多世纪后,已经发展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原唐山机车车辆厂,为感谢这位最初报道他们的老记者,特别向他赠送了动车模型。而那些曾经与他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炕上睡觉的农民朋友,一直与他保持联系。作为记者,林放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为历史留下了带有自己视角与温度的珍贵记录。
林放同志生前接受采访。 赵威摄
1973年,林放担任河北日报总编辑。面对风云变幻,他凭着党性原则,凭着良知与责任,竭尽全力坚守着职业道德,步履艰辛地主持工作,直到迎来拨乱反正的春天。上世纪70年代末,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广大农民的迫切呼声,林放果断让河北日报转发新华社有关下放自留地给农民的消息,通过舆论推动了河北的农村工作。
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河北工作会议,尽管河北日报遵照会议精神进行了采访,却因为十年动乱残留的后遗症而无法见报。作为总编辑,林放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党的事业忠诚的态度,几经周折,克服困难,最终将这组稿件编发出来,并配以系列评论员文章,对推动河北省改革开放的进程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1982年下半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开展,河北农村涌现出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的人,形成不同类型的专业户。林放敏锐地抓住这个历史性的转折,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推出了邢台前南峪、岗底村等几个荒山变绿山的重大典型,引发全国的关注。
林放勇于担当,大力支持新生事物。1983年3月29日,以“人才九条”为主要内容的消息《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此稿的发表还有过一段插曲。我们从《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一书中,可以看到相关记载:“程宝怀拿着‘人才九条’找到石家庄地委机关报《建设日报》的总编辑,不料却碰了钉子。‘程县长,你还让我当这总编吗?’‘怎么了?’‘你们这九条,突破了现行政策,我哪儿敢登啊?’习近平听说后,嘱咐程宝怀再去找找《河北日报》。很快,这篇稿子摆上了《河北日报》总编辑林放的办公桌。林放看后当即拍板:‘这政策观念创新,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发,突出发!’当夜排版,林放特意叮嘱:头版头条加‘花边’着重处理!”林放独具慧眼,看准的事情,当机立断。
面对工矿企业改革大潮的兴起,林放派出有经验的记者采访勇于改革的弄潮儿,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对改革开放有启示作用的先行者,为企业改革提供了多方位的经验与教训。
在抓典型、推先进的同时,林放也注重发挥舆论监督激浊扬清、兴利除害的功能。根据群众来信,他曾组织记者进村入户,明察暗访数十名村民,在河北日报刊发了《这个小康村评得实吗》一文,对搞政绩说假话,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进行了批评报道。文章视角高远,有思想深度,有详实资料,且细节描写形象传神,使人过目不忘。
林放主持河北日报工作期间,在河北省委的领导与支持下,坚持“报纸不是公交车,不能谁想上就上”的原则,使报纸内容杂、散、碎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变。遵循新闻规律,河北日报以反映中心工作为基准,注重选取刊登广大读者欲知和未知事物的新闻,既唱好主旋律,又有交响曲,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受到河北省委肯定,得到群众好评。
林放从不摆架子也没架子,不管贫富贵贱、职位高低,他总是一视同仁,和蔼可亲、笑眯眯地与人交谈。他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林放在河北省记协担任领导期间,因真诚开朗,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这种人格魅力成为他团结全省新闻工作者,通过开展理论研究、业务交流等活动,促进全省新闻队伍在政治、业务、纪律、作风等方面全面提升的强大推动力。
林放告诫新闻工作者要抵制见利忘义不正之风的侵蚀。他呼吁全省新闻界树立品牌意识,弘扬主旋律,做到三贴近,争创一流报纸。通过好新闻的评比,他同大家一起努力探索和研究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规律、新理论,并要求各报总编当好首席记者。经过不懈努力,河北新闻界的一批批优秀稿件先后获得全国新闻大奖,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996年10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就林放在记协工作的突出贡献,为他颁发了奖牌与证书。
多年的记者生涯,林放前辈为我们留下许多精品;多年的总编辑工作,使林放形成了“读书——思考——研究”的好习惯,在撰写的多篇新闻理论文章中留下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沿着他的红色足迹继续前行!(作者:乔云霞,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凯时尊龙登录入口的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凯时尊龙登录入口的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