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春秋考筑正定文脉
六载春秋考筑正定文脉
扫码阅读手机版
日前,河北首个大规模城市考古项目正定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发掘完美收官——
六载春秋考筑正定文脉
晨曦微露,霜色朦胧。正定古城,迎来又一个岁初。开元寺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陈伟登上阳和楼,俯视不远处的考古工地,那朝夕相伴的深厚文化层上,正规划着一个考古遗址博物馆。
2月8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启动,正定开元寺南遗址考古项目进入初评。作为正定人,陈伟带领队员们历六年寒暑,为正定探寻城市建制之源,揭示这座古城自唐以来的布局演变之路。如今,这一河北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城市考古项目的野外考古发掘顺利收官。在此期间,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有效恢复,“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出土器物——三彩孩儿枕。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破解叠压困局
在“寸土寸金”上绣花
正定是一座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古城。
自南城门进入,沿燕赵大街北行,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掩映在冰雪晶莹之中,仿佛走进历史深处,透着一种生命不息的韵味。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时称净观寺,后几经兴废,是正定城内现存寺院中年代最早者。而开元寺南遗址,恰好就位于正定城中心偏南、燕赵南大街西侧,是市肆繁华之地。
“城市考古一般来说分两种类型:‘旷野’型和‘古今叠压’型。比如元中都遗址就属于前者,而正定则属于后者。”走在积雪中,陈伟打开话匣子——城市考古,在某种程度上,最怕遇到“古今叠压”。毕竟,考古不能过多地妨碍现实生活。
开元寺南遗址考古恰恰就是“古今叠压”,考古人就好像是在“寸土寸金”上绣花。
2015年试掘320平方米,2016年正式发掘1000平方米,2017年正式发掘844平方米,此后每年发掘500平方米……“考古不是搞基建、起大楼,不能贪大求快,更不能妨碍民生——考古,是个良心活儿。”陈伟说,六年来总计发掘了3000多平方米,但对于正定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古建林立的鲜活之城来说,这依然是很少一部分。
城市考古很讲究机缘。更多时候,机缘是有心的寻觅。
2017年,关于开元寺南遗址早期格局、晚唐五代城墙走向与性质等问题,曾引起考古专家们热议,但所集中怀疑的几处区域全都在现代居民建筑和大街之下。“明明感觉那儿或许就是,但就是不能伸手去探。”陈伟说。
经过不断努力,机缘还是来了。正定县政府为加快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在工地西侧进行
管线改造,考古队闻讯第一时间介入。正是利用这次城区管线改造时机,迅速对晚唐五代城墙进行追踪勘探及清理,终于探寻出专家们翘首期盼的子城轮廓,明确了开元寺南遗址发现的城墙为子城北城墙,确认了晚唐五代即存在子城。
考古实证,为正定千年建城史,再添有力注脚。
开元寺南遗址考古中出土的白釉刻划花镂孔盖三螭足熏炉(金代) 。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坚守文物阵地
为古城增添“考古学风”
2021年初,天地一片苍茫。
1月25日,天蒙蒙亮,雪花纷飞。50多岁的张利国钻出开元寺南遗址一侧的彩钢瓦值班室,踩着飘落的雪花巡视遗址考古现场。张利国带着两条爱犬,因为新冠疫情防疫要求已封闭了整整20天。与持续数年的考古发掘相比,20天不算什么,但在疫情中坚守遗址将成为他此生难忘的记忆。
一是防盗,二是防火。工地上设备多、线路多、围挡多、文保覆盖物多,张利国每天最要紧的任务,就是疏通消防设备,确保水源流动。巡查时,隔一会儿就搅动消防池、消防桶的水,防止冻结,重点检查灭火器、消防栓……不仅仅他一人在战斗。距遗址不远处的正定城内和生巷,50多岁的考古队库房值班人员康琴虎、张丽夫妻也在坚守。文物库房,不准开火做饭,夫妻二人从不生火——喝凉的、吃咸菜、啃方便面。与此同时,同一社区的另一居民小区内,陈伟与考古队员们也紧张地忙碌着,修复文物、主持工地疫情防控、安全值守,兼任工地厨师。
负责开元寺南遗址考古项目的考古队的每一位成员,一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考古工作之中,争分夺秒开展工作——
2021年考古发掘共布探方3个、解剖沟9条,发掘5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现象41处,出土遗物近400件,时代跨越北朝至明清,按功用分为日常用具、宗教遗物、建筑构件等。同时,继续围绕寺庙建筑系统、唐五代城墙防御系统、宋金至明清时期民居街巷系统等三个遗存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考古,对遗址内各遗存系统布局演变有了更明确认识。
“这是很枯燥、寂寞的活儿,不认真干绝对不成。2021年度破解了部分谜题,如进一步弄清了民居街巷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陈伟说,2021年发现了铜器制造作坊区,由多个作坊组成,初步推断为北宋早期。作坊内发现有坩埚、石范、小件铜器等遗物。历史上,同一时期,隆兴寺大菩萨正在铸造。在北宋早期出现这么多与铸铜有关的线索,足以说明当时正定手工业的发达,而岁月变迁,这片作坊区又成了商铺和民居。
青灯黄卷,风骨凛然,一批批考古人为古城增添了一股“考古学风”。
开元寺南遗址考古中出土的天威军官瓶(宋代)。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推动古今“邂逅”
为千年雄镇勾勒鲜活画卷
右手畔,是散发泥土气息的考古工地;左手侧,是公众可真切观看的考古现场和文物出土场景……
岁末年初,正定古城既素雅古朴又流光溢彩。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工地,已不啻为一道独特风景。自2019年夏天首次开展考古遗址夜间亮化工程对公众开放以来,夜色中,多个黄色射灯照进遗址内,仿佛开启时光隧道,清楚映照着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这是河北考古史上首次开展考古遗址夜间亮化工程,在全国也属鲜见。
一边是静谧深埋的历史,一边是繁华的生活画卷。在这里,考古人让历史和现实真切融汇,也让文物考古工作和城市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密切关联——
六年来,在这片方寸之地,先后发现与开元寺建筑布局相关的唐代池沼、北宋瓦窑、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和门前道路等遗存,对开元寺轴线、朝向和南部边界的变化有了深入认识;发现了跨越晚唐至明清的房屋街巷遗存以及水井、灰坑、窖穴等与居民生活相关的遗迹现象,明确了开元寺南遗址自唐以来街巷布局变化情况……
六年来,在这片空间里,陆续发现遗迹现象326处,出土可复原器物7000余件,文化遗存极其丰富。还广泛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有机物残留分析、冶金考古、陶瓷科技考古等迅速介入,一座承载着军事、商贸、百姓安居乐业梦想的“九省通衢”,日渐清晰地露出真颜……
“让文物有尊严,让人们有收获。”考古队副领队佘俊英说,数年来,为了把考古成果及时和百姓共享,考古工作者们不断将出土文物展示出来,推动考古走向公众。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举办的公众考古直播观看量达400余万次,引发广泛关注。还拍摄纪录片《正定开元寺考古纪实》,央视播出后反响强烈。目前,正与正定博物馆合作,打造考古研学基地,开展考古进校园等活动。
“得益于偶然机缘,我们掀开了正定历史的一角,印证并丰富了文献历史,窥见了古代某些时期的历史样貌,触摸到古城建制、文化根脉的演变之路。”陈伟感慨说。一系列新发现和新认识,不仅丰富了正定文化内涵,且客观上为此类“古今叠压”城市考古提供了鲜活个案,更为华北地区中古以降的城市考古树立了良好范本。(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凯时尊龙登录入口的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凯时尊龙登录入口的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