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闻前辈的革命精神要发扬——纪录片《太行号角》观后
太行新闻前辈的革命精神要发扬——纪录片《太行号角》观后
扫码阅读手机版
由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联合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播电视局、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等单位创作完成的五集文献纪录片《太行号角》,于2022年4月25日至29日每晚8点在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我随着播出,边看、边记、边想,感慨良多。
一、《太行号角》填补了纪录片的一个空白,是新闻界第一次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示新闻前辈的丰功伟业。
选取真实的文献和镜头,记录一个真实事件,或一个区域的变迁,对其再进行艺术的加工,从而展现给观众的“纪录片”深受观众的喜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出现了较多的红色主题的纪录片:《信仰之源》《诞生地》《红之里》《国歌往事》《青春龙华》《来自延安的报告》《长征》《我们走在大路上》《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等,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纪录片《太行号角》制作人员有胆有识,独具慧眼,独辟蹊径,选择太行地域,讲述新闻铁军在战争年代,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这个选择极为高明,这一时段太行地域集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媒体: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前身为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敌报》)、《晋绥日报》(前身为《抗战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等,还有此起彼伏的200多种报纸;刊物有《晋察冀画报》《中国青年》《华北画报》等。新中国建立前,在一个地区集中这样多的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产生重要影响的媒体,仅有延安和太行。
《太行号角》共分5集:第一集《办报奇迹》、第二集《为民办报》、第三集《红色电波》、第四集《战地之声》、第五集《新闻铁军》,每集30分钟。该纪录片主要讲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创办的《抗敌报》、《晋绥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局《人民日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以及从陕北延安转移到河北涉县的新华社等单位的新闻前辈在太行山区忠诚使命、践行初心、英勇战斗的历史。
二、《太行号角》是真实、生动的历史记录。
纪录是一种手法,真实和独特是其价值意义。70多年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魏琳的英文播音音频,当年在邯郸武安十里店考察采访土改运动的外国友人柯鲁克的视频……等珍贵的历史音像运用,使《太行号角》纪录片的表达产生了十分真实、生动、感人的力量。
摄制组成员追寻太行新闻先辈足迹,踏访河北、山西、陕西、北京、南京等相关新闻先辈生活、战斗旧地,搜集、拍摄了大量珍贵素材。纪录片通过大量文献、史料、遗址寻访、外景拍摄,知情人及专家学者60余人的访谈,系统梳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等媒体转战太行山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史故事。
录制组人员采访拍摄了健在的新闻前辈。人民日报社原农村部主任何燕凌,曾亲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办,讲述了报纸名字的来源细节。1946年5月,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基本准备就绪,但是这份报纸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张磐石便组织起大家一起给报纸起名。“有的同志说叫《晋冀鲁豫日报》,大家觉得这个名字太长了不好叫。李庄同志那时候是采访部的一个副主任,他提出来叫《人民日报》好,他说我们党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大家很快就都同意了,中央局也非常赞成。”“确定了报纸名字后,张磐石想请远在延安的毛泽东题写报头。可报纸出版在即,时间非常紧迫。”何燕凌说:报社的几个同志就到处搜集毛主席的字,找出了“人民日报”四个字,拼凑在一起,用木刻弄了个报头。(第二集)1946年5月15日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号对开四版红色印刷出版,这在战争年代创刊的大型报纸中极为罕见。何燕凌一一展示了出版的细节,使人印象深刻难忘。原邯郸新华电台编辑刘振祥披露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办了“对蒋军广播”节目,播报蒋军被俘名单及蒋军的家信,当时被俘蒋军说很受教育。(第三集)
录制组人员采访拍摄了当年的新闻前辈中亲历者的子女:胡乔木之女胡木英、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办主持者张磐石之子张志刚、晋察冀日报社原社长邓拓之女邓小岚;原陕北新华口语广播部主任温济泽和著名播音员钱家楣之女温飚、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齐越之女齐虹、陕北台英语播音员魏琳之女崔红、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军事组组长左荧之子左太行、改造完成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的“人民功臣”王士光之女王更;范长江之子范苏苏、新华社烈士黄君珏之子黄继佑等。这些访谈者从对自己父辈的了解,谈了事实的真相,增加了纪录片的感染力量。
《太行号角》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党的新闻战士在太行山区火热的战斗和生活故事。丰富生动的历史影像,历史亲历者、相关知情人士和专家学者的个性化访谈,加上恰如其分的外景拍摄,代入感强,把历史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这些让《太行号角》成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亮点内容,整部片子看起来更感到真实可信。信息内容的权威性、公正性、真实性构成了媒体信誉的基础。受众被唤起联想,容易接受其中的思想,也会进一步去践行。
三、《太行号角》纪录片传承红色基因,展现新闻前辈坚守信仰、不断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红色新闻历史是党的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太行号角》是一部难得且值得珍藏的党史、党的新闻史教育的形象教材,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一)太行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办报目的明确,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
太行时期党的报刊的创办,都是为了宣传中共中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宣传边区党委所制定的具体方针政策,热情讴歌边区军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英雄业绩;及时揭露敌人的种种阴谋诡计和罪行;有力批判不同的错误思想。他们的新闻宣传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号角。
第一集《办报奇迹》,开头就有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晋察冀边区新闻出版史研究专家张金凤副教授讲述:晋察冀军区官兵在一次战斗中,活捉了日本宣抚官浦田好雄。他与日本宣抚班的班长东根清一郎是好朋友,东根清一郎在知道了浦田被俘后,仍在我军优待中,特意致函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和主任舒同,并且以“中日战争出于误会”的理由请求释放浦田好雄。新闻嗅觉敏锐的《抗敌报》主任舒同意识到,这是一次对日军进行反战宣传心理战的好机会。军区领导经商议决定:由舒同执笔,与聂荣臻联名复信发表于《抗敌报》上。这封复信首先驳斥了“误会论”,阐明了抗日战争爆发的真实原因,随后痛陈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不义和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这封复信在《抗敌报》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后来有投降过来的日军,甚至随身携带着这篇文章,直言受报纸的影响才决定投诚。”(第一集)《抗敌报》及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首先发表:加拿大的援华医生白求恩、印度援华大夫柯棣华、狼牙山五壮士等一大批传颂至今的英雄事迹。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宣传报道,受到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欢迎。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先生在评价《新华日报》华北版时说:“《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影响胜过十万毛瑟枪,它的影响和武装的力量的作用是可以并肩的。”《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前身)发刊词中郑重地表明:“它是晋西北五百万人民的报纸,代表晋西北五百万人民抗战意志与主张的报纸。”贺龙将军为发刊题词“抗战日报,人民呼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发刊词》强调:“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本报的方针和宗旨。”头版头条刊发《国民党当局破坏菏泽协议蓄意放水淹我解放区 不顾七百万人民生命图逞内战阴谋 中共中央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文章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反映了中共中央的立场。这些都反映了太行媒体的创办宗旨。
太行新闻媒体都积极、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五一口号”的宣传就是其中的一个。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城南庄,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第五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5月1日的《晋察冀日报》和5月2日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发。“五一口号”不仅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而且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使得建立新中国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热切向往和努力方向。
(二)太行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办报刊和办广播电台。
太行时期,我党所办报刊和广播电台一般在偏远山区。
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后沟村创刊;《晋察冀画报》在河北平山碾盘沟创办;《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前身)在兴县石楞子村创刊;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于邯郸市,不久转移至太行山区邯郸下辖的武安县南文章村。艰苦的山区办报活动,给外出采访、报刊发行带来很多困难,尤其是《晋察冀日报》一直打着游击办报,就更加不易。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润泽说:《晋察冀日报》延续着《抗敌报》的游击办报传统,一边和敌人周旋,一边继续把宣传报道传播出去。报社人员尽量减轻设备的重量以便于转移。敌人来时,报社人员将拆卸下来的设备装入箱子放到骡背上就走,等到了安全环境就立即安装设备开工。“八匹骡子办报纸,三千字内著文章”,这种办报方法可谓是中外新闻史上的奇迹。(第一集)我们的编辑、记者为了和敌人斗争,一般的人都做了两手准备,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打着游击办报,敌人离我们远,我们就开始出版报纸。老百姓也帮《晋察冀日报》站岗放哨。王润泽会长说:“老百姓被日寇赶在河滩上,只要指出机器设备在哪里就会活命。但老百姓宁可失掉生命,也要保护我们的报纸和工作人员。”(第一集)以此,可以清晰看到党报与人民的鱼水深情。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和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山区涉县的沙河村,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阜平深山的栗园庄。广播电台创办初期,没有隔音设备,就将边区生产的粗羊毛毯子挂在门口和墙上,没有报时器,播音员就用筷子敲瓷碗发出“铛、铛”的声音。没有电,手摇发电机广播,那时没有录音设备,播几次都是直播‥‥‥温飚(钱家楣之女)说:“当时她还在播新闻稿,然后人家说敌人还有30里地就到了。所以他们播完了以后,就匆匆忙忙地把带不走的设备埋起来,连夜开始长途跋涉。”(第二集)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位于河北涉县西戍村的新华社肩负着通讯社、党报、广播电台的工作任务,不仅要定期发布新闻,还要发表社论、时评,处理读者信箱及各种资料,确保党中央的声音在战火中得以传播。
(三)太行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信仰坚定,无所畏惧,不怕牺牲。
太行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冒着枪林弹雨,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坚守阵地,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履职尽责。
新闻工作者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我们党的根基。他们与人民心连心,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实地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他们采写、编辑的文章,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也为动员群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宣传鼓动和指导作用。
新闻工作者冒着枪林弹雨深入部队,书写人民军队的辉煌战绩。1947年9月17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记者王匡随刘邓大军南下时的所见所闻。他写了反映我军铁的纪律的《西瓜兄弟》,还写了《南征散记》,其中的片段:“村庄被大水分隔着,就像一个一个的孤岛,高粱只露出半截穗子,泥水发出令人作呕的臭味。我们挽着臂膀,践着淤泥,涉过没膝的浑水,其他人马车辆,成排成队地推进着。平静的水面,被搅得哗啦啦地沸腾起来了。”(第四集)大批经过培训的采编及机电技术人员迅速充实到前线,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军事报道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后,从1947年8月1日起,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特意增加早7点到8点半时段的广播节目,主要播报内容是军事战报、国内时事、后方参军参战、生产建设和文化教育等消息,鼓励前线军队的士气。9月5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办《对蒋军广播》节目,主要内容有军事述评、战果公报,还有被俘国民党军官兵名单和他们的日记、感想、家信。后来这档节目更名为《对国民党军广播》,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胜利战报,增加国际影响力,1947年9月1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英语口语广播开始播音,于每晚8点40起播出20分钟,使全中国及东南亚都可以收听到。1948年5月29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台当晚播出毛泽东起草的《1948年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的指示》。为此,新华社口播部主任温济泽致信播音组,内称:“今天播送的中央指示,非常重要。毛主席亲笔指示,叫不要播错一个字。请你们万分注意。”信中对如何播出,提出具体意见,并指定由齐越首播。温济泽女儿温飚、齐越女儿齐虹都在纪录片中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温飚说:“我爸爸事后在《收听记录》里写道:‘今天齐越播指示,声音清楚,没有错一个字,很好!’”这次播出在陕北台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编播之间团结协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从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将报社自我检查出的或群众揭发检举出的失实报道连续曝光。之后,中央把反“客里空”运动推广到其他解放区,大家认真检查新闻报道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立场作风等问题。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成为高产“记者”,对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都有建树。他非常重视军事报道,有些战报报送上来之后就亲自把它们写成新闻稿交给新华社播发。他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1947年10月10日通过新华社正式播发,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等报刊载。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半个月里反复播送这篇文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从此“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响遍了中国大地,成为鼓舞全国军民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不竭动力。(第四集)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前往西柏坡的转战中,途经晋绥地区,接见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发表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在谈话中,毛泽东首先肯定了晋绥日报编辑人员捍卫新闻真实性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从全党和全局的高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党报性质、任务、功能、作用、办报方针原则和策略方法、报纸风格及新闻工作者作风,以及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等有关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它是毛泽东关于新闻宣传工作讲话中的经典之作,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1948年10月23日,华北“剿总”司令官傅作义按蒋介石指令,召开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密令10万大军集结保定,10月27日南下进攻石家庄。会议内容被中共隐蔽战线的工作人员获取,传回西柏坡。中央通知大家做好撤离的准备,并计划转移一些人员。毛泽东却选择留了下来,安排沿途部队和民兵抗击、拖缓南下之敌,并以刚获取的国民党军作战计划为依据,稍作修改,写成一则消息:“傅作义匪军昨廿八日已窜至保定以南之方顺桥。我保石线两侧各县广大人民群众均已完成作战准备,等待着匪众到来,配合正规军大举歼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发消息,揭露了国民党集结兵力偷袭石家庄的企图。第二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的右下方刊登了毛泽东撰写的文章《蒋傅匪妄图突击石家庄,我军严阵以待决予歼灭》,直接指出了敌军偷袭部队的番号和袭击路线。此后,毛泽东又接连写下三篇文章由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发,《人民日报》也刊发了两篇。与此同时,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纵队于10月31日提前赶到,从正面挡住了敌军。11月1日,傅作义见大势已去,只得下令退兵北撤。(第五集)毛泽东几篇文稿,将10万国民党军吓跑成为佳话,也为新闻界树立了榜样。1949年元旦,《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全党全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在西柏坡,由胡乔木抽调的20多位业务骨干组成,被称为“小编辑部”(中国新闻史称“华北记者团”)进行训练。胡木英(胡乔木之女)说:“那个小编辑部每天集中办公,到主席那儿也没多远,随时送来的稿件,马上这儿就处理。到晚上,我父亲就开始主持把主席修改过的稿子给大家讲,每个人就知道你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哪个问题上用词不当,还是对形势认识的不足,还是政策上没掌握好。这使大家受益匪浅。”(第五集) 当时,编辑们的稿件很少有一次通过的,返工三四次以上都是家常便饭。(第五集)正是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下,这批新闻骨干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为了完成解放全中国宣传工作,新闻工作者千方百计,不怕牺牲。《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的何云,因抗日根据地许多老百姓都不识字,他要求编辑们经常刊登一些版画来宣传抗战。这些版画作品中,既有歌颂军民抗日的英勇事迹,也有讽刺和打击敌人的报道。百团大战期间,何云带着记者组成战地报道组,随八路军总部和前线部队战斗在一线。1942年5月,日军调集3万余人,对太行根据地发动报复性的“铁壁合围”大“扫荡”。5月23日下午,何云指挥大家迅速掩埋机器、向外转移。5月27日下午,敌机向他们投下燃烧弹。第二天一早,何云命令部分同志先撤退,自己则与其他同志准备出版油印战时报。敌人搜山,子弹袭来,何云背部中弹。卫生员赶来包扎时,强忍着剧痛的何云却说自己的伤不重,让卫生员赶快去抢救前面的同志。等卫生员返回时,何云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在这场历时半个多月的突围战斗中,《新华日报》华北版报社牺牲46人,另有11人失踪。(第一集)《晋察冀日报》在邓拓的主持下,面向基层百姓,针对边区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民生开辟《老百姓》《民众》等专栏,刊登百姓关心的生产、生活的报道和内容,深受广大农村读者的关注。《晋察冀日报》在游击办报中,前后牺牲59人;报社曾四进阜平马兰村,为保护报社马兰村,有19人被敌人杀害。其他新闻单位也有牺牲。
太行新闻工作者是顶天立地忠诚为国的好儿男,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书写了一段段传奇。他们是大无畏的炎黄子孙,将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精神发扬光大至极。他们的英雄业绩闪烁着历史的光辉,让中华民族为之扬眉吐气、无限荣光。他们是民族精神的楷模。重温这段历史,会让我们振奋,自强不息;向他们学习,前进路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乔云霞)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凯时尊龙登录入口的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凯时尊龙登录入口的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