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笔会|聚焦电影《革命者》:一曲革命与青春的雄浑交响
文坛笔会|聚焦电影《革命者》:一曲革命与青春的雄浑交响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主持人:崔立秋
特约嘉宾:饶曙光 张宏 李建生 胡庆胜 汪帆
重构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模式
□崔立秋(河北日报文化新闻部主任)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把明代谏臣杨继盛的一副名联稍做改动,将“辣”字改为“妙”字,此联遂成为革命者李大钊一生的写照。电影《革命者》从“铁肩道义”和“妙手文章”这两个维度刻画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讲述1912年到1927年之间他为中国革命寻找出路而上下求索的故事。
不同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电影,《革命者》是一部具有鲜明实验色彩的红色主旋律影片,它所重构的碎片化审美范式和非线性叙事模式,对于那些看惯了以完整故事和戏剧冲突来塑造人物推进剧情的现代观众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导演徐展雄将影片故事的起点放在李大钊临刑之前,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在黑暗的监狱中迎着透进的光亮用双手做出飞翔的动作。电影以此开篇,聚焦李大钊牺牲前38小时,以倒叙、插叙和闪回等电影蒙太奇手法,暗合李大钊为革命壮烈牺牲的38年人生历程。这部电影的叙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李大钊人生最后38小时为明线,一条是时间跨度长达15年的暗线,从李大钊留学日本到回国创建共产党,从前往上海促成国共合作到最后在北京被捕入狱。这种碎片式穿插剪辑,如果叙述节奏把控不好,很容易导致时间的错位,影片主旨也无法清晰表达。如果把《革命者》这部电影比喻成一首诗,那么它更像一首后现代散文诗,而非传统的叙事诗。
中外经典的传记电影,大多按时间顺序推进剧情,并最终走向人们耳熟能详的结局。红色题材则往往采用史诗性宏大叙事,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或者采用日常叙事塑造血肉丰满的英雄传主形象。《革命者》采用叙述节奏变化、空间场景叠加等手法,对影片素材加以创造性的艺术变形,通过时间的错位和线性叙事的断裂重构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模式,让原本熟悉的历史事件产生陌生化效果,很容易让观众在后现代主义丛林中迷失方向。俄国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说,作为素材的一系列事件即“故事”,必须经过“陌生化”的变形才能成为艺术作品。由此可见,电影《革命者》在艺术领域的深度开掘和实验色彩,也恰恰是这部电影最具审美价值之处。
此外,这部电影多声部对话的复调性和副线人物的众声喧哗,也彰显着重建传记电影新审美范式的野心和尝试。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众多副线人物的平行视角和多声部对话串联塑造而成,映射出李大钊不同的人生侧面和性格特征。比如张学良眼中的李大钊时而高大英勇,时而令人生畏;蒋介石对李大钊更是既佩服又憎恨;从陈独秀的视角来说,“南陈北李”生死相契,既是挚友也是战友;而在青年毛泽东眼中,李大钊则是亦师亦友的人生楷模;还有地下工作者庆子、报童阿晨等人……电影文本有效地利用蒙太奇手法将李大钊的个人生活与众多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在众声喧哗中还原出一个革命者的鲜活形象。
穿透琐碎的表象,折射生活的主流,实现对人物整体的把握和对时代本质的认知。非线性叙事形成具有含混意义的审美效果,让我们头脑中出现多个李大钊:有的站在游行请愿的群众队伍最前列振臂高呼,有的在医院角落里充满怀疑、愧疚地喃喃自语,有的在饭店吃火锅、在街头吃油条和小笼包,还有站在绞刑架下临危不惧泰然自若的革命者李大钊。
获取信仰的磅礴力量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电影《革命者》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以时代性的审美样态和创新性的艺术表达,将镜头聚焦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再现其“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的赤诚之心,以信念和实践熔铸革命丰碑,感召万千仁人志士救亡图存。
深入挖掘并精心遴选史料是真实反映历史的出发点。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革命者》从近千万字的史料中撷取李大钊的革命事迹,以点带面地呈现李大钊一生中的几个重要片段。影片打破传统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线性叙事手法,采用多线索、多视角的叙事结构,将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第一次国共合作、“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众多文献资料中的历史瞬间提炼、重组进影片中,形成了影像的复调,谱写了一曲革命与青春的雄浑交响。
《革命者》对历史事件的呈现,并非单纯的编年式堆砌,而是借助事件对李大钊的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和道路选择进行内在支撑,使其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典型人物。从游行队伍前的坚定不移,到狱中的从容不迫,再到绞刑架下的慷慨赴义,观众看到的不是一般的历史叙述,而是一个具象的马克思主义者“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艰辛历程。这让观众深切体悟到李大钊“背黑暗而向光明”的精神品格。
《革命者》在人物塑造上并未对李大钊的精神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处理,而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传神刻画,进行了全方位还原。创作者并未刻意悬置其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是通过具象的情景还原其精神思想生发的现实语境。创作者也并未满足于对其精神思想的单向度描摹,而是以颇具情感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刻画出了李大钊的夫妻情、父子情和师友情,为观众生动还原了一位集丈夫、慈父、良师益友与铮铮勇士于一身、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影片将人物的精神思想内化于历史个体丰富的情感生活之中,让人物的精神思想和个人魅力更加深入观众内心。
影片注重对人物群像的刻画,赋予其个性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让人物更加真实和立体。值得注意的是,创作者并未止于对知名历史人物的群像塑造,而是将大量镜头给予阿晨、庆子、徐三等深受李大钊影响的贫苦百姓,具象呈现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以及坚定意志,进而凸显李大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革命信仰。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勾勒了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贩夫走卒亦有救国之志”的革命图景,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李大钊感召青年的力量,也强调了历史进程中人民的力量。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聆听李大钊革命精神的时代回响,《革命者》促使我们铭记光辉历史,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悟信仰之美,获取信仰的磅礴力量。
以青春之我奉献青春之国家
□张宏(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革命者》以一百年前的大变局为宏阔的历史背景,再现当年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者九死未悔的革命故事。影片功力深厚、结构严谨、细节精彩,洋溢着饱满的信仰与青春气息。
闪耀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光。电影《革命者》展现了李大钊的革命风采,彰显着信仰的光芒。李大钊燃尽生命,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为身处黑暗的中华民族探索出了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他本可以生活得舒适优越,却选择了“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他带领人民求解放、求自由,为争取平等、公正而奋起呐喊;他始终扎根人民、扎根土地,带领青年深入田间劳动,始终与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惺惺相惜。影片处处彰显着信仰的力量、理想的力量,“为了你们能走向光明、拥抱光明,我愿意去直面黑暗”“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等台词振聋发聩,这是一百年前民族觉醒的呼号,也是一百年后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革命浪漫主义的唯美表达。影片极具革命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增添了崭新的表现手段。影片将写实性和表意性、理想性相融合,在现实主义的底色和紧凑的节奏中也有人物内心和表意性的深入呈现。如煤矿工人头顶矿灯的诗意化展现,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中国革命即将燎原的星星之火;“这个世界归我们劳动者所有”的呐喊,让观众心中升腾起火焰一般的希望……影片中,李大钊不仅仅是富有家国情怀的革命者,其与妻子孩子的亲情、与陈独秀的友情等故事线的穿插,为影片增加了温度。
鲜活立体的人物塑造。影片注重对人物性格进行挖掘塑造,在查阅大量史料,反复研究推敲的基础上,力求映照每一个历史细节,立体还原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图景。一个个历史瞬间从文献资料中鲜活起来,涉及的事件虽多却有序,故事主线清晰,对代表性人物的情感进行了深入挖掘,成功地把历史叙述转化为艺术表达,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起来。隐喻、象征、互文、呼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影片气血丰盈、耐人寻味。
永远在路上的青春革命者。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从容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38岁,生命定格而精神长青。22年后,新中国诞生。如今,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历程,革命者永远在路上的青春奋斗精神永不磨灭。
电影《革命者》的意义不仅在于影片的艺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表达因为信仰与青春的魅力,超越时空,让今天的人们由衷致敬百年前的革命者。通过影片感知革命者的崇高精神,以李大钊的人格风范为榜样,使每一位观者重构自我的人格世界,使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自觉向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者学习,修身立德,自觉锤炼敢于担当的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以青春之我奉献青春之国家。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李建生(李大钊之孙)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样一个历史坐标下,回望党的创建史,回首党的百年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先烈的后人,我们无比怀念他。在我的心目中,大钊先烈既是革命先驱,又是益友良师,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短暂的一生,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和发展,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杰出贡献。
《革命者》的创作者,在尊重历史、尊重人物的前提下,通过对大钊先烈英雄事迹的刻画,使更多当代人了解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对真理的探索和为了理想信念而流血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气概,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饰演大钊先烈的演员张颂文倾尽全力领会和塑造大钊先烈的形象。大钊先烈是革命者、思想家,也是当时中国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对家人亲切慈爱,对百姓关怀备至,对朋友真诚坦荡,对青年爱护提携,对同志关心保护,对敌人无所畏惧。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和追求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一个有着铮铮铁骨和气节的人,也是一个学富五车、儒雅谦逊的人。我能感受到,影片从始至终,创作者是下了大功夫的,演员也是下了大功夫,用心去揣摩,努力从形到神、从外到内,接近人物、塑造人物的。这是一种认真的创作精神。
电影对广义青春进行了诠释,展现了革命者青春的激情和斗志。大钊先烈所说的青春中国是要建立新思想、新制度,经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流血牺牲、英勇奋斗,先烈们的目标不但实现了,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大钊先烈把希望和未来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他曾救助、帮扶、影响了很多年轻人,引领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电影中的青年角色,就是大钊先烈认定的中流砥柱。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党树丰碑、为万众启心智、为后世开太平。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播火者、这些先驱者、这些革命者,他们是国家的丰碑、历史的丰碑,应该世世代代受人景仰。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大钊先烈当年曾经大声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看前辈之牺牲,吾辈更应努力!
共产主义先驱的革命礼赞
□胡庆胜(河北省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影片《革命者》是一部再现革命先驱追求真理,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信仰剧,也是一部向当代青年揭示“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的励志剧。影片侧重从“革命者”的角度刻画、塑造李大钊的光辉形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性、有担当、有烟火气的李大钊,一个热血铁骨的革命者李大钊。
李大钊是把马克思主义火种播撒在中国大地的革命者。影片选取李大钊在1912年至1927年间的几组典型事件,让观众跟随镜头,切身感受李大钊的革命风骨和人格风范。李大钊立志解民于倒悬的民族情结和赤诚之心,感召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为“再造中华”而奋斗。他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影响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
李大钊是领导北方建党和工人运动的革命者。影片中,“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李大钊慷慨陈词,怒斥强敌,与义愤填膺的青年们手挽手、肩并肩,冒死冲向军阀包围圈,那声呐喊,那份担当,让人热血沸腾。在李大钊的号召下,开滦煤矿数以万计的工人点起矿灯,挽起双臂,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这一幕幕恢弘壮丽的感人场景,再现了李大钊领导下风起云涌的北方工人运动。
李大钊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革命者。影片中令人心悸的“行刑”一幕,让人恍然回到1927年4月28日那个悲痛的时刻,让每一名观众都经历着锥心的疼痛。那是李大钊英勇就义的写实性再现。走上绞刑架,对一个胸怀青春中国锦绣前程的38岁青年才俊,是多么无情的宣判!但是,对于“为了你们能走向光明,拥抱光明,我愿意去拥抱黑暗”的革命者李大钊来说,在那样黑暗的日子里,眼里尽是子孙后代的光明,所以面对死亡他表现出的淡定正是对未来的笃信。
李大钊是为青春中国昭示未来的革命者。影片中多次出现李大钊向人们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感人画面,再现了革命先驱为了创造“赤旗的天下”而无怨无悔的奋斗和牺牲。当面对蒋介石“你到底是谁”的质问时,李大钊掷地有声地说:“你不应该问我是谁,你应该问凯时尊龙登录入口 是谁!”在李大钊身后,是千千万万有着相同信仰的革命志士和有志青年,他们为了青春中国的未来,义无反顾,勠力前行。
影片最感人之处是李大钊临刑前,电影以闪回的方式,让李大钊面对大众说:“你们一定要相信!”而后闪回劳作的农民、工人、青年学生、各阶层群众遥相呼应:“我相信!”这声音响彻天地、穿越时空。继而跳跃式闪回青年毛泽东“守常先生,我相信”的庄严承诺。伴随高亢激越的国际歌,全剧迎来高潮,整个影片从凝重悲壮的基调跃入对青春中国的无限铺展。剧虽尽,而境未尽、情未尽、意未尽……
让历史烛照现实
□汪帆(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革命者》,从始至终昂扬着强烈的青春意识,不仅展现出李大钊伟大壮丽的一生,也展现了他作为教师、读书人、父亲、丈夫等平凡人的一面。
主旋律影片的革命叙事,商业大片的结构品质。以一部人物传记电影的体量,全面、生动、深刻浓缩李大钊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极其不易。影片编导匠心独运,用李大钊牺牲前38小时的时空限定,用多个主观视角平行并联叙事结构,以蒙太奇的手法,将不同视角下的回忆片段统领在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中。按照历史逻辑选择的回忆片段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呈现出“形散神聚”的散文诗化表现方式。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传记电影,一定要有“史实、史才、史德”。该片演职人员从“身入”生活到“心入”生活,再到完全“沉浸”于“真实史料范围里”,由此,对人物性格本质的把握、对大钊精神的领悟、对影片主题的深化、对“信仰的力量”的笃信、对影片叙事结构的确立,以及对人物传记影片的风格化追求,都在“史实、史才、史德”中逐渐形成。
彰显信仰的力量,艺术地还原一个历史真实的“人”。真善美是古今中外一切文艺作品追求的至境。该片在创作中倾力追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努力在影片中还原“尊重信仰的力量”的“人”。
根据角色需要选对演员,影片基本上已成功一半。在影片独特的叙事美学中,李大钊作为“人”的多重侧面、多种身份、多个社会角色,在实际拍摄中如何精准把握?饰演李大钊的演员张颂文不负众望,沉浸于对大钊先生的钻研与生命体认之中,呈现出教科书级的表演。当张颂文逐渐走入人物内心,逐渐理解了李大钊“精神的可贵和人格的高尚”,这一切皆来自“信仰的力量”。就像大钊先生说的,“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大钊先生知道,自己的牺牲能换来更多人的奋不顾身,他的牺牲,能把黑暗撕破,后来者就可以继续革命。张颂文相信了,“李大钊就是这样的,宁愿用自己的死,换来所有人期盼的光明”。
让历史烛照现实,让青春更加壮丽。电影《革命者》热映,点燃了青年人追寻先驱足迹、学习前辈精神的热潮。影片中李大钊身边聚集了众多年轻人,青年毛泽东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从大钊先生言传身教中悟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走群众路线、“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
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大钊精神烛照下,新时代的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谱写更加壮丽的热血青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凯时尊龙登录入口的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凯时尊龙登录入口的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